黄金洗钱
案例解析
保障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
2025年“3·15”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
黄金因其高价值、匿名性以及强大的流通能力,成为犯罪团伙青睐的资产转移工具。在以下案例中,犯罪团伙利用金店作为电信诈骗所得资金的洗钱渠道。鉴于银行对电信诈骗异常交易的监控日益严密,并能够追踪并冻结涉及的银行账户交易,犯罪团伙转而尝试通过购买金条的方式,以期切断资金的追踪链条。金条的匿名性和随时可转移的特性,使得犯罪团伙能够在未来任意时刻将金条变现。
上游犯罪
洗钱案例
近日,市警方接获一家商场内金店员工的报警,称发现一名男性顾客在购买金条时表现得异常阔绰,其行为举止却显得颇为异常:进入店内后,该男子假装玩游戏,不与店员进行眼神交流、不比较价格、不挑选款式,而是直接指明要购买特定克数的金条;此外,该男子并非首次光顾,两次购买行为仅相隔10分钟,期间他持续使用手机与他人进行沟通。
警员迅速抵达现场进行调查,该名姓王的男子在询问过程中显得语无伦次,无法明确说明购买金条的具体克数及用途。警员怀疑其可能涉及电信诈骗的关键环节——洗钱。在对王某随身携带物品进行检查后,警方查获了24张POS机签购单,其中最大金额达42万元,最小金额为2万元,以及3部涉案手机,但仅发现1块金条。经过深入审讯,王某供述,他通过网络游戏结识了一名网友,该网友承诺若帮忙购买金条,每日可轻松赚取500元。王某遵照对方指示前往指定地点取包裹,包裹内含有5张涉案银行卡、1万元现金及3部涉案手机。王某在涉案手机上安装了境外聊天软件,并通过该软件接收指令,购买金条后将其存放在消防通道或卫生间,由后续环节的人员取走赃物。当天,王某在两家金店通过刷卡消费近500万元,共计24笔交易,其中在第一家金店完成21笔,在第二家金店完成3笔,共购买了8000克金条。
目前,王某因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针对王某的上游及其他涉案人员以及违法所得来源的调查仍在持续进行中。
洗钱犯罪流程
本案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洗钱活动,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人参与,具体流程如下:
(1)招募“跑腿”:上游犯罪分子通过网络发布招募信息,吸引愿意通过购买黄金来赚取收入的人员,招募众多“跑腿”。同时,为这些“跑腿”提供银行卡、手机等作案工具。
(2)发布购买指令:上游犯罪分子远程操控,向指定的涉案银行卡转账,并向“跑腿”下达指令,要求他们立即前往特定金店使用该银行卡购买指定重量的金条,并将金条放置于指定地点,这些地点通常为商场卫生间、消防通道等监控盲区,以确保交易的隐蔽性。
(3)黑市交易变现:上游犯罪分子安排后续人员前往指定地点收取金条,并将其送至黑市进行变现交易。最终,非法所得的资金流入金店,完成涉案资金的转移过程。
风险提示
购买黄金洗钱的主要特征
(一)行为特征:
1.购买者装扮异常,通过口罩、墨镜、帽子等尽量掩盖遮挡面部;
2.购买行为不符常理,不在意价格、款式,只关注克数重量,出手大方且不要发票等收据;
3.交易行为异常,交易过程中持续通过手机与他人交流。
(二)交易特征:
1.购买者短期内使用多张银行卡在多家金店多频次购买大量黄金;
2.购买者使用单张银行卡当天在多家金店购买大量黄金;
3.银行卡内金额呈现急进急出,少量余额或不留余额的特点,短期资金大量流出到金店商户相关账户;
4.直接索要金店商家银行卡号,通过其他第三方转账的方式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