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兴业银行呼和浩特分行2025年“3·15”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
最新动态
兴业银行呼和浩特分行2025年“3·15”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
2025-03-115

典型案例一:非法“代理维权”陷进


案例经过:

孙女士在某银行办理了一笔用于生意周转的贷款,期限三年。临近到期时,她的生意资金回笼出现问题,难以按时偿还贷款,内心焦急万分。一天,孙女士在浏览网页时,一则“专业代理金融维权,解决贷款难题”的广告吸引了她的注意。广告声称只要支付一笔代理费,就能帮她办理贷款延期,还能减免部分利息。孙女士仿佛看到了救星,赶忙点击广告链接,填写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贷款相关情况。没过多久,一名自称是该代理机构工作人员的女子联系上了孙女士,双方添加微信后,对方信誓旦旦地保证肯定能办成。孙女士一心想着解决贷款困境,便按照要求支付了高额的“代理费”,随后还将身份证照片、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对方。此后,孙女士听从对方建议,对银行的还款提醒电话一概不接,面对银行工作人员的上门沟通,也闭门不见。然而,一段时间过去,贷款不仅没有成功延期,孙女士还收到了银行的逾期催收通知,个人征信也受到严重影响。当她想要联系那名工作人员退款时,却发现自己已被拉黑,电话也无人接听。

经验启示:

1.正确维权:消费者要树立理性维权意识,非法“代理维权”往往暗藏风险,不能轻信其不实承诺。

2.正规渠道:遇到金融纠纷,应先和银行或相关行业调解组织沟通协商;若协商无果,可通过监管部门公示的正规途径反映问题;仍无法解决民事纠纷的,可依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

3.信息保护:务必强化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不随意将个人重要信息交予他人,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

4.风险防范:提高对各类风险的警惕性,不被“减免利息”“修复征信”等话术迷惑,守护好自己的资金安全。


典型案例二:隐藏在风险测评与投资背后的陷进


案例经过:

客户张某在某银行购买了该行代销的百万元理财产品。在购买前,银行未采用规范的调查问卷形式对张某开展风险测评,仅是由销售人员口头询问其资产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随后通过邮件向张某发送风险提示,告知投资该产品收益和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之后,张某签署了《基金合同》和《风险承诺函》,表明自己已了解产品风险并愿意承担投资风险。然而,基金产品到期后出现亏损,张某认为银行在销售过程中未充分履行风对兴业银行包头分行而言, “卖者尽责” 是 “买者自负” 的前提。在金融产品销售时,不能仅依赖口头询问和简单的邮件风险提示,需严格按照规范流程,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准确评估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同时以清晰、全面的方式向客户揭示产品风险,切实履行适当性义务,避免因自身工作不到位而引发客户损失和纠纷。

经验启示:

1.谨慎对待投资决策:在购买理财产品前,不能仅凭销售人员口头介绍和简单风险提示就盲目决定,要主动了解产品的详细信息,包括投资方向、风险等级等,避免冲动投资。

2.重视风险测评流程:关注银行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测评方式是否规范,不能随意应对口头问询,确保风险测评结果真实反映自己的风险承受水平,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3.仔细阅读签署文件:对于《基金合同》《风险承诺函》等文件,签署前要仔细阅读各项条款,不能因银行已提供风险提示就放松警惕,明确自身权利和义务,如有疑问及时要求银行解释 。险告知义务,要求银行对其损失进行赔偿。

4.规范流程尽职销售。“卖者尽责” 是 “买者自负” 的前提。在金融产品销售时,不能仅依赖口头询问和简单的邮件风险提示,需严格按照规范流程,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准确评估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同时以清晰、全面的方式向客户揭示产品风险,切实履行适当性义务,避免因自身工作不到位而引发客户损失和纠纷。


来源:兴业银行呼和浩特分行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