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金融发展的浪潮中,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金融机构指明了方向。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要五不”,即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深刻揭示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准则和价值追求。建设银行呼伦贝尔分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通过红色主题党日活动、专题学习研讨、行史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现场教学,推动学习教育覆盖到每一位员工;通过发挥群团、统战、工会等组织功能,在全行员工特别是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学习实践和岗位示范活动,加强先进典型的培育和选树,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建设银行呼伦贝尔分行的党委书记、行长,我深刻认识到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对于呼伦贝尔分行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这一理念,与呼伦贝尔分行的发展实践紧密相连。
“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有着丰富的内涵。守正,就是要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遵循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创新,则是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金融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不脱实向虚,就是要确保金融资源真正流向实体经济,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危害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在金融行业中,脱实向虚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金融机构过度追求短期利益,热衷于金融套利和投机活动,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虚拟经济领域,如房地产市场过度炒作、股票市场的恶意操纵等。这种行为不仅会导致实体经济融资困难,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还会积聚金融风险,一旦泡沫破裂,将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冲击。对于建设银行呼伦贝尔分行而言,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守正方面,呼伦贝尔分行始终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和使命。近年来,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对呼伦贝尔地区重点项目和实体经济企业的支持力度。在能源领域,为呼伦贝尔的煤炭、新能源等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比如,为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了4亿元的项目贷款、为华能莫力达瓦新能源有限公司提供了12亿元的项目贷款、为内蒙古蒙东能源有限公司提供了3亿元的项目贷款,帮助企业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环保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在创新方面,呼伦贝尔分行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模式,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推出了一系列线上化、智能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出了“小微快贷”产品,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贷款的快速审批和发放,企业可以在“惠懂你”APP上自助申请贷款,几分钟内即可获得额度,极大地提高了融资效率,降低了融资成本。截至目前,“小微快贷”已累计为呼伦贝尔地区2518家小微企业提供了超过24亿元的贷款支持,同时呼伦贝尔分行还积极推进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加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圈。
为了更好地落实“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呼伦贝尔分行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组织全行员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深刻领会“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的内涵和要求,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和价值观。
二是优化业务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调整信贷投放结构,持续增加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资源配置。加强对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支持,助力呼伦贝尔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同时,严格控制对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的过度信贷投放,防范金融风险。
三是强化创新驱动,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加强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四是加强风险管理,确保金融安全稳定。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的监测和防控。严格执行信贷政策和审批流程,加强贷后管理,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同时,加强对金融创新业务的风险管理,在创新的同时有效防范风险。
“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是建行呼伦贝尔分行发展的重要遵循。在未来的工作中,分行将继续深入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不断强化守正创新意识,坚定不移地服务实体经济,为呼伦贝尔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建行力量。
作者:中国建设银行呼伦贝尔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车瑞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