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是新时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金融领域提供了作风建设的底线标准,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行为准则则将这一标准转化为行业的具体实践,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不竭动力。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在深刻改变中国,在金融领域更是掀起了一场移风易俗、化风成俗的变革,力求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具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等特点。在金融领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制度约束严,直击行业痛点,既塑造了廉洁合规的行业生态,又深刻影响着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价值导向。
规范权力运行,整治不正之风,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提供丰富沃土。一是在政商交往中划清边界,防范权力寻租。在严格监管下,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严格遵循“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斩断向公职人员利益输送的链条;融资业务“阳光化”,金融交易得到穿透式监管,权力运行得以规范。二是在客户服务中摒弃奢靡,回归专业本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后,金融机构普遍压缩开支,转而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客户黏性。这种转变让金融服务从“靠关系”回归“靠专业”,净化了行业生态。三是在业务营销中杜绝虚假,坚守诚信原则。针对金融产品的复杂性,监管部门强化了对金融营销的规范,要求理财产品必须风险提示前置,明确标注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禁止捆绑销售、隐性收费等。
紧盯权力运行环节,防范内部腐败与利益输送,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强化制度约束。一是规范关键岗位的权力运行,强化监督制约。金融机构内部权力集中,但通过流程再造、分级审批等制度约束,有效压缩了权力滥用空间,减少人为干预。二是整治“四风”隐形变异,堵住作风漏洞。随着监管力度加大,金融领域的“四风”问题呈现出隐蔽化、变异化特点。为解决这些新问题,金融机构建立了“科技+人工”的监督机制,通过大数据筛查、突击检查等方式,确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到实处。三是精简“文山会海”,提升工作效率。为解决会议多、文件多、报表多的问题,金融机构普遍制定了会议文件“瘦身”计划,推行数字化办公。这些都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提供思想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五要五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求真务实、服务群众、规范用权、防范风险”等核心要求上深度契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并建立贯彻落实长效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石。
“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与“求真务实、廉洁自律”共同构筑起金融的诚信防线与作风底线。一方面,“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强调信用是金融的生命线,要求金融机构和从业者坚守契约精神、市场规则与职业操守。这一准则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求真务实、廉洁自律”的核心要求高度一致,两者共同构筑起金融领域的诚信防线与作风底线。另一方面,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调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本质是反对弄虚作假、形式主义,要求党员干部以真实、坦诚的态度对待工作与群众。在金融领域,这种求真务实转化为对信用的坚守。坚守诚信原则,通过完善信用体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失信代价,正是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规范权力运行、遏制腐败风险的要求深化为金融领域的制度性安排,使诚实守信成为从业者的行为自觉,使逾越底线的成本远超收益,最终形成刚性约束下的行业共识。
“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与“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共同回答了金融的价值取向。一方面,“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明确了金融活动义在利前的价值排序,核心是坚持金融的人民性,服务实体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目标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根本导向深度契合,共同回答了金融为谁而做的本质问题。另一方面,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出发点是密切联系群众,要求各项工作始终围绕群众需求展开。在金融领域,“义”的核心就是践行人民性——金融服务应聚焦人民群众在融资、理财、保险等方面的核心需求,重点补足中小微企业、新市民及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短板,这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深入基层、了解民情的要求直接呼应。对应到金融工作中,就是要让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套利,杜绝唯利是图的倾向。以义取利的实践过程,本质是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的作风要求转化为金融服务的价值导向——让“利”的获取始终以“义”为前提,让金融利润的增长建立在服务群众、支持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
“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与“脚踏实地、反对政绩工程”共同引导金融领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与业绩观。一方面,“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要求金融工作处理好稳与进、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以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金融工作导向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脚踏实地、反对政绩工程”的要求高度一致,两者共同引导金融领域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和业绩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明确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其核心要义之一即破除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强调工作的长远实效。在金融这种高风险行业,务实态度就体现为稳健审慎的经营原则。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调功成不必在我,要求工作经得起历史检验。对应到金融工作中,就是要摒弃规模至上、速度优先的粗放模式,转而追求风险可控、可持续的发展,在“稳”的基础上谋“进”,让金融发展既不冒进也不保守,真正实现行稳致远。
“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与“务实创新、服务本源”共同确保金融创新沿着正确道路前行。一方面,“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强调金融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在合规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激发活力。这一动机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务实创新、服务本源”的要求深度契合,两者共同确保金融创新不跑偏、不离轨,始终围绕核心职能发力。另一方面,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要求各项创新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在金融领域,守正就是守住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群众的本源,这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全一致。创新则是在这一前提下,通过产品、技术、模式的优化,提升服务效率,而非为了创新而创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倡导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在金融领域体现为资本应聚焦服务实体经济,而非追逐脱离实体经济的资本空转。
“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与“严明纪律、规范用权”共同构建起金融领域的纪律红线。一方面,“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强调法治是金融运行的基石,要求通过完善制度、强化问责杜绝违规行为。这一规定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严明纪律、规范用权”的核心要求完全契合,两者共同构建起金融领域的制度防线与纪律红线。另一方面,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调以纪律约束行为,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划定权力边界,反对任何形式的胡作非为。在金融领域,依法合规正是这种纪律约束的具体体现。金融交易涉及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从信贷审批到资本市场操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这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按规矩办事、按程序决策的要求直接对应。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因此金融从业者必须遵守任职回避、利益冲突申报等制度要求,避免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两者融合发展为
金融强国建设刚性护航
金融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文化内核的引领定向,也离不开作风纪律的坚实保障。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雷霆之势重塑作风生态,成为新时代管党治党的“金色名片”,其制度威力与实践成效必须持续巩固、不断深化;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根植于金融实践沃土,其核心要义的培育践行,离不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刚性护航。
价值引领与纪律保障互补,推动从“不敢腐”到“不想腐”的深层跨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形成内在认同与外在规范的闭环联动,共同构筑起从“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的思想自觉。金融行业的诚信内核,恰是作风建设的自律根基。从古代票号汇通天下凭信而立的坚守,到现代金融机构合规为先、诚信为本的执业准则,这种深植的文化基因让金融从业者深知:一次失信足以摧毁职业生涯,十分廉洁方能守护行业生命线。当诚信成为融入血脉的职业信仰,合规操作、廉洁从业便从“被动遵守”转化为“主动践行”。
新时代新征程,金融业需要以党建为引领深化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立根定向。将文化建设与干部管理、业务履职深度融合,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水平和金融服务质效作为检验文化成色的标尺;通过案件查办与以案促改双向发力,纠正重业绩轻合规等错误倾向,让“不想腐”的自觉在金融领域蔚然成风。
文化浸润与制度约束并重,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源头治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构成“柔性引导”与“刚性约束”的协同体系,共同构建起从“事后惩处”到“事前预防”的治理闭环。金融行业的守正特质,恰是作风建设的预防基石。从传统金融稳健经营、审慎务实的百年传承,到现代金融风险为本、合规筑基的治理理念,这种文化积淀让金融从业者深知:一时侥幸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一贯审慎才能筑牢行业安全网。当守正成为融入日常的职业习惯,风险防控、廉洁自律便从“亡羊补牢”转化为“防微杜渐”。
新时代新征程,金融业需要以制度为支撑强化源头防控,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细化金融领域作风建设的具体标尺。将制度执行与流程优化、文化培育紧密结合,把风险预警精度、廉洁从业成效作为衡量治理效能的依据;通过警示教育与制度完善同步推进,扭转重发展轻防控等短视行为,让“治未病”的理念在金融领域落地生根。
初心践行与使命担当融合,促进从“抓规范”到“促发展”的效能提升。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形成“价值驱动”与“作风保障”的互促格局,共同推动从“纪律约束”到“发展赋能”的效能转化。金融行业的为民宗旨,正是作风建设的价值归宿。从革命时期红色金融服务根据地建设的初心,到新时代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践,这种文化传承让金融从业者深知:脱离群众需求的金融是无源之水,背离廉洁底线的发展是空中楼阁。当金融为民成为融入使命的职业追求,服务实体经济、廉洁兴行便从“履职要求”转化为“价值自觉”。
新时代新征程,既要以严明纪律矫正金融乱象,又要通过文化浸润培育职业操守,以实践为导向释放融合效能,用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果检验文化建设与作风建设的综合成效。最终将制度约束与文化引领的协同效应转化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政治能力,破除重形式轻实效等作风顽疾,让促发展的动能在金融领域持续迸发,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作者系中国金融工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人选)
本文刊载于2025年第四期《金融文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