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内蒙古银行提示:警惕陌生来电 加强信息甄别!
最新动态
内蒙古银行提示:警惕陌生来电 加强信息甄别!
2025-10-133



为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社会责任,帮助金融消费者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提升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强化涉非风险提示、典型案例警示、防非技巧展示,提高全民防非反诈“免疫力”。内蒙古银行本年度继续推出消费者权益保护系列原创风险提示,促进金融消费者充分了解产品、业务风险,确保金融消费者基于准确信息作出正确决策,主动构建金融风险防御“屏障”,提升金融“本领”,识别、防范并远离欺诈行为,共同维护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以案说法

风险提示

近期,吴女士到某银行办理转账业务时,因身份证件与联网核查系统信息不一致,工作人员要求其提供医保卡作为辅助证明。办理过程中,客户在“附言及用途”栏填写“家里用钱”,但在工作人员进一步确认时,却犹豫后改称“用于购房”,前后矛盾的表述引起工作人员警觉。
工作人员在帮助吴女士联系他行挂失已转出汇款时,发现其手机无法拨出电话,工作人员注意到吴女士的手机始终处于通话状态,且神色紧张、频繁看手机。为避免刺激对方,工作人员以“系统需单独核实信息”为由,轻声暗示吴女士“放下手机,到办公室详谈”。进入办公室后,吴女士才吐露实情:当天接到来电号码为吴女士户籍所在地的陌生电话,对方称其涉嫌“洗钱”,并通过腾讯会议App实时指挥她转账,还以“案件保密”为由禁止挂断通话或告知他人。
工作人员立即判断这是典型的诈骗手段,诈骗分子已通过通话设置呼叫转移并限制外呼功能,企图阻断她与外界联系。经耐心解释诈骗套路并展示类似案例,吴女士终于意识到被骗,积极配合终止操作,最终成功避免了资金损失。


案例解析

本案中,吴女士未对陌生来电保持应有的警惕,也未认真甄别来电内容的真实性,暴露出金融基础知识欠缺、风险意识不强、防诈反诈能力不足,对常见的“洗钱”诈骗套路、手段不了解,轻信了陌生人,业务办理中仍未能识别诈骗分子的可疑行径,给诈骗分子留下可乘之机,使自身资金财产面临损失的风险。









风险提示


为增强广大客户的风险防范意识、识骗防骗能力和自我维权意识,内蒙古银行在此提示:



提示一:妥善保管个人信息

妥善保管好个人的身份信息、财产信息、账户信息、信用信息,金融交易信息以及使用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相关信息,不随意丢弃有重要信息的金融单据,预防不法分子非法获取后从事违法活动。


提示二:仔细甄别提高警惕

在接到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以配合调查为由实施电信诈骗的电话时,凡是提到“冻结账户”“涉及案件”“尽快转账”“屏幕共享”的都是诈骗,陌生电话不要轻信,提高警惕不要转账。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到所谓的“安全账户”。


提示三:加强沟通充分提示

银行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时,观察发现客户存在反常行为或言语、神情慌张等异常情况时,应尽量多与客户沟通,核实并确认收款方信息与汇款的真实性,缓解客户焦急情绪,帮助客户分析事情经过,主动提供帮助,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提示四:主动维护自身权益

如发现自身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采取合法合规手段,通过正规渠道依法、理性维权,同时可多种渠道了解电信诈骗常见的手段和骗局,了解金融常识和金融风险,提升自身金融素养。



来源:内蒙古银行微信公众号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