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提出的“五要五不”,为新时代金融工作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核与行动指南。浙商银行深刻把握“五要五不”内在要求,以文化赋能金融高质量发展。官微以一批来自基层的鲜活服务案例为主角,讲述金融与实体经济相融共生的温暖故事。
金秋的乌兰察布草原上,一家铁合金企业——新创冶金有限公司,正开足马力生产。凭借完善的产业配套、便利的区位条件等综合优势,乌兰察布集聚铁合金企业60多户,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集聚地。
然而,在2023年以前,由于行业类别划分中尚无独立的“铁合金”分类,该行业在银行授信体系中常被归入严格受限的钢铁行业。这使得多数金融机构对其持回避或观望态度,“融资难”成为制约当地企业发展的普遍难题。
为进一步加强对当地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五年前,浙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走进铁合金产业,与新创冶金有限公司结下了一段金融之缘。
“标签”之外,看见真实价值
在2023年以前,企业类型划转中暂无“铁合金”行业类别,以新创冶金为代表的铁合金行业,在银行授信清单中被归入严格受限的钢铁行业,因此融资渠道受限,资金周转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拦路虎”。
“不做‘一刀切’的判断,而是坚持独立分析、专业研判,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寻找真正有潜力、有未来的企业。”分行金融顾问刘博迪说。浙商银行要做的,就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寻找真正有潜力、有未来的企业。
在这样的指引下,分行开始组建专班,在两年间走访区域内铁合金企业30余家,累计调研超300次,深入了解每家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市场前景。
随着对行业的不断深入了解,金融顾问发现铁合金行业实质上并非传统高能耗行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利用余热余气发电创造额外清洁能源,同时对废尾气进行重复利用减少碳排放,是妥妥的专精特新和绿色制造行业。有了前期的充分准备,分行开始针对新创冶金的融资痛点,为企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8亿电费压力下的金融解法
在铁合金制造中,电力是生产的生命线。新创冶金每年用电量超过20亿度,电费支出高达8亿元,每周缴纳电费成了企业资金链上最紧绷的一环。
面对这一高频且大量的资金需求,分行深刻把握企业生产周期与资金流动性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调研和稳健的审慎研判,历经1年多时间,撰写《铁合金行业调研报告》,并设计出铁合金行业资源综合利用、保障融资支持方案,通过多元化金融产品矩阵为企业注入活力。
依托供应链金融项下的电费票、电费证、至臻贷、超短贷、区块链应收款及商票保证等业务,分行全方位覆盖企业资金需求场景,让金融服务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缝衔接。
其中,信用证(电费证)业务作为核心合作产品,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方面,通过国内信用证线上开立与代理议付服务,帮助企业实现了电费的周结周清,使得企业资金调度更加从容。另一方面,依托信用证的场景化属性,帮助企业优化融资结构的同时显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精准解决了亿元电费账单背后的“用电焦虑”。
五年草原路,以坚守赢得信任
辉腾锡勒草原坐落在乌兰察布右中旗,东西两侧相距400多公里,新创冶金与呼和浩特分行就相隔在辉腾锡勒草原两头。
为了帮助企业破解难题,五年来,分行客户经理与金融顾问们,就这样一次次跨越草原,频繁往返于两地之间。仅2025年,业务团队先后30余次前往乌兰察布,24000里日夜穿行、披星戴月,最终获取客户信任赢得“双向奔赴”。
常常在晨曦中迎着草原出发,风里还裹挟着草香,回到家已是深夜,五年下来,金融顾问们的车票攒了厚厚一打。企业员工笑称:“浙商银行的员工,对厂子的了解都超过我们自己了!”
随着业务合作的深入,双方从单一的公司业务,逐步拓展至财富、ETC、信用卡乃至代发工资等领域,在金融活水的精准灌溉下,新创冶金驶向了稳健发展的道路。现如今,新创冶金实现年销售额约50亿元,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国内硅锰合金行业龙头企业。
2024年以来,分行已累计为区域内38家铁合金客户提供金融支持,区域覆盖率超过50%。行业深耕的背后,正是分行敢于打破行业偏见,并凭借专业研判,实现理性坚守。
这场跨越五年的坚守,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稳健”,不是简单的规避风险,而是基于审慎研判和扎实调研,为企业提供精准灌溉。在这片充满生机的草原上,浙商银行用专业和温度,让金融活水正以它最该有的方式,静静流淌、滋养未来。
来源:浙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
